作者 | 徐林
来源 | 扬子晚报
一
“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这是美食家苏东坡的一首诗。诗里不光有“卢橘”,也就是枇杷,还有杨梅,还有粽子。
枇杷、杨梅,都是端午前后的水果。
初读这首诗,大概有两个疑问,一是“卢橘”怎么会是枇杷的别名?一是这世上竟还有杨梅馅的粽子?
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司马相如《上林赋》。这首赋罗列了许多水果。单“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这一句,就有十余种水果。这句里也有枇杷,也有杨梅。
《冷斋诗话》记载这么一件事:
东坡诗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他的朋友问:卢橘是什么?东坡答:枇杷是矣。朋友再问:何以验之?东坡说:事见相如赋。相如,即司马相如;赋,即《上林赋》。朋友说《上林赋》里这些水果是并举的关系,照理,卢橘和枇杷不应该同时出现啊。同时出现,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水果吧?同时,《伊尹书》上写: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常夏熟。有这样的典故在前,为何你非说它是枇杷呢?东坡答,我不愿意依从那种说法。
苏东坡是美食家,他说的话,对吃货来说都是对的。所以,枇杷又名卢橘,算是传开来了。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喜欢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他吃过杨梅之后,又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吴越,即今苏浙一带。苏州是杨梅传统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明代沈周题“光神画卷”中有“霜前桔柚万色黄,雨后杨梅千树紫”的句子;苏州文人文震亨对杨梅称赞有加,他在《长物志》中说:杨梅,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
苏州杨梅主要分布在洞庭东西山、光福等地。常熟虞山等丘陵地区也有栽培。清代文士顾禄著《清嘉录》,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农时“莳秧”的时候,人们相约去宝岩烧香祈福,顺道采杨梅。《常熟县志》记载:“四月中,宝岩杨梅极盛,游人结队往观,名曰看杨梅……而宝岩一带的山麓则索性称之为“杨梅山”。在宝岩生态观光园的杨梅林里至今还有170多株超过百年的古杨梅树。
二
《本草纲目》上讲:杨梅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水杨子,不多见,现在多用作干插花了。说形如松塔,现代人或许秒懂。
野生杨梅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曾在发掘河姆渡遗址时发现杨梅属花粉。2015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从良渚文化遗址里还找到了杨梅核。
论杨梅的吃法,新鲜的自然最好。明成化十四年,苏州状元吴宽曾特地买舟赴产地尝鲜,并赋诗:“新春已负雪湖梅,却为杨家果特来。”
鲜杨梅为何这么好吃?倒不在于它的甜,而是甜中带的那点微酸。诗人方岳有言: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有人喜欢用杨梅蘸细盐吃。有咸,甜才更甜。李白:“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李白就是这么吃的。
“北方地冷无南果,最恨杨梅未得尝。极目杭山涎欲下,移家聚坞未能忘。若论带雨千金直,谁为和羹万里将。此日吾乡真不恶,红盐紫颗贮盈筐。”明朝嘉靖年间,在北方做官的卢襄写《忆聚坞杨梅》诗,为吃不到新鲜杨梅而懊恼。
鲜杨梅吃不到,还可以吃杨梅制品:糖渍、盐渍、晒干、浸酒和酿酒,还可以制成果汁、果酱、果脯和罐头。杨梅酒尤其受人欢迎。自汉时就有文献记载,东方朔《林邑记》载: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
三
苏东坡与众不同。在吃这件事上,他充满了创新精神。
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在一场抗洪之后,他创制了“回赠肉”送给参加抗洪的百姓。这成了徐州当地的一道名菜。
转去黄州任职后,苏东坡又创制了“黄州三味”: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并为此作了《东坡羹颂》和《猪肉颂》,详细解说了做法。而到了惠州,他又写文细说”羊蝎子“的吃法,他写信给苏辙说:你吃官家的饭,怎会知道这种美味呢?
1097年,苏东坡再贬海南,他写了《献蚝帖》,详细谈及“蚝”该怎么吃:将蚝肉入水焯一下,放入米酒同煮,这是他从没有尝过的美味(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蚝要是大一些,就烤着吃,也十分鲜美。苏东坡还叮嘱儿子苏过: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在吃水果这件事上,苏东坡也富有创新精神。鲜杨梅吃不到,吃果脯倒罢了,他还用杨梅去包粽子。“时于粽里得杨梅”。是果脯,还是新鲜杨梅?谁也说不清。毕竟端午时节,杨梅正鲜,果脯常见。而对苏东坡这样的美食家而言,万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