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无双
热辣捌一捌|《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能得到“9分”?
来源:扬子晚报 2018-07-06 12:28:34

 连续多天大面积刷屏的《我不是药神》昨天提档上映了,到昨晚,票房已超3亿元,豆瓣超过6万网友给出的综评为9分,而上一部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华语电影,还是16年前的《无间道》。记者浏览了大量网友、影评人、导演、医疗界等多方人士的观点,总结来看,这来之不易的“9分”,除了演员演技和画面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展现了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的道德困境,内容客观真实,勇敢地触碰了题材“盲点”和社会“痛点”,且仍有治愈的温度和希望。

图片  

他不是药神:

从窘迫的小人物变成救命英雄

       《我不是药神》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是江苏无锡的陆勇(详见扬子晚报6月21日A3版报道),但故事和人物设置做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用导演文牧野的话来说,“这样的人物更有弧度”。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的上海,印度神油店老板程勇(徐峥饰),焦头烂额地应付着潦倒的中年生活——店铺房租交不出,没钱给病危的父亲手术,前妻要带儿子移民。这时慢性粒白血病人吕受益(王传君饰)找来,请他帮忙去印度代购“格列宁”,一种白血病人需终生服用的药,国内正版药要四万元一瓶,而印度仿制药只要500元,且药效一样。吕受益再三表示他等这药救命。

       在巨大的利润面前,程勇大胆走私印度仿制药回国。批发价500元,转手价5000元,一出一入,就是10倍利润。对程勇来说,他赚了大钱;对慢性粒白血病人来说,他们得到了活下去的机会。讽刺的是,病友们纷纷给程勇送锦旗,封他为“药神”。“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的是钱。”程勇并不想当“药神”。当生意引起正规药厂和警察,以及假药贩子的注意后,为避免刑罚和麻烦,他抛弃他的病友伙伴,转行了。

        在吕受益吃不起假药贩子的高价仿制药而去世后,程勇才渐渐意识到他售卖的不仅是药品,更是这些患者活下去的希望。终于,当警察开始查封印度仿制药,断这些患者的命路时,程勇决定展开一场救赎,再次代理印度仿制药,这次以成本价出售。至此,程勇实现了小人物的成长,从起初的“利己”,到最后的“利他”,他成长为一个“平民英雄”。就像徐峥和宁浩昨晚在南京时说的那样,《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与中国观众自己有关的电影,讲的中国故事,以及中国自己的平民英雄。

图片     

网友齐共鸣:

“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呢”

          电影的后半程有一些地方展开得就像纪录片,镜头走近了白血病患者们,真真切切地揭开了这个世界的残酷一角,这些是大部分百姓平时无法想象的:这世上还有许多人,每天都在豁命挣扎,只为见到第二天的日出。而这也契合了电影的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翻译过来就是“向死而生”。

        比如,查假药时,一群警察把白血病患者们集中起来,让大家交代印度仿制药的购买出处,患病的老奶奶拉着警察的手老泪纵横:“我不想死,我想活,行吗?”她吃了三年正版药,“吃掉”了一套房子,“吃垮”了家人,后来靠着更便宜的仿制药续命,给她这份续命希望的正是程勇。“谁家还没个生病的人”,“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等大实话,都直戳泪点。还有程勇看到“代购小分队”成员之一黄毛的死,咆哮到的那句:“他才20岁,想活下去有什么错?!”

        看不起病,这是几乎会引发所有人共鸣的一个尖锐又刺痛的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也都有过“看病好贵”的感受。而一场重大疾病,足以把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击垮,其实电影里呈现的“因病致贫”的绝望,就活生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记者从大量的网友留言中看到了这些共鸣,@喝可乐的鸟说,“看完电影,自己哭成狗,我爸爸也是药神的受益者之一,否则我的房子应该早就没了。”@shirley Gao说,去年她妈妈查出恶性癌症,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有感触,去年药改之前,医生告诉他们,一次靶向药大概12000多元,妈妈要用20多次,后来国家药改,妈妈用的药被列入医保,现在大概3000元一次,真的让家人都觉得治病有望。

        @张玲说,早几年,家族里有个白血病的孩子,当时在医院看到了太多因为钱而放弃生命的事情,万幸我们钱花了,孩子也治好了,感谢所有程勇式的影响给了无数家庭带来的希望。 @丹说,作为一个癌症病人的家属,深深能理解病痛给人带来的不光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心理折磨,希望国家能更加完善医疗药品的相关制度,让更多病友能得到帮助。还有网友说,最近他刚给放化疗后的爸爸买了印度产的双硫仑。

 图片 

血液科医生说:

影片展现的希望,就是癌症患者的期待

        除了普通网友,也有医生点赞《我不是药神》,称电影内容客观真实,直击了癌症患者“看病贵”这个民生痛点,很贴近生活。

        记者采访了南京一家综合医院血液科医生,他告诉记者,慢性粒白血病患者的主要用药有3种,即进口的有伊马替尼(格列卫)、尼洛替尼(达希纳)和达沙替尼(施达赛)。不过他表示,格列卫的进口版本和国产版本都是进医保的。另外,也有患者服用的是尼洛替尼,这个是有买3个月赠送9个月的慈善项目,一年差不多十万多一点。   

   说到电影本身,他认为,电影真实呈现了两个相互冲突又矛盾的现实,即,从情理上,当进口原研抗癌药的价格高不可及、国外又存在质优价廉的仿制药时,若秉持尊重生命的理念,应该允许患者自己获得这些仿制药。可是,从法理上,一切未经批准在国内上市的药品都属于“假药”,贩卖假药属于违法行为,治病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法理和情理的这对矛盾,让这部电影更具厚度,也引发了各方对这道难题的深入思考。

  不过他也表示,调和这对矛盾的最好办法,就像片尾字幕显示的那样,国家推进相应举措,包括扩大抗癌药进口,大幅降低价格等。记者从上述网友的反馈中也看到,已经有一些患者受益。

   “而且这部电影展现了病患的失望、绝望,再到希望,结尾部分更承载着现实生活中患者对未来的期望。”他表示,零关税等举措只是降低进口抗癌药药价高的开始,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电影在这方面展现出的希望,就是癌症患者的期待,能够说出许多观众心里话的电影,必然是受普通大众欢迎的。

图片   

 韩寒等力挺:

 这是最近几年罕见的国产好电影

       很多人感慨,看完这部电影,哭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堵得慌。有导演表示,其实让观众哭,是很容易的,在镜头前放只受伤的小猫小狗,就能催出全场的泪。但强行煽哭,和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涌出感动,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记者觉得,《我不是药神》敢于触碰题材“盲点”和社会“痛点”,才是观众感动的根本。这是电影人通过大银幕这个窗口展现出的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解构与思考,这也是电影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作家韩寒4日晚看完影片后,也在微博上有感而发:“今天看了一部了不起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可以说,这是最近几年罕见的国产好电影。”

       他认为,《我不是药神》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并且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难能可贵。“我们看了很多喜剧闹剧,很多都市爱情,很多魔幻鬼怪,很多故弄玄虚,但是我们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哪里呢?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否都沐浴在阳光之下,笑着入睡,笑着起床,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吗?而那些穷苦,困顿,疾病,卑微,那些社会矛盾,冲突不公,无解之症,无妄之灾,都在哪里呢?”他还指出了当下国产电影制作中的一大弊病——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忽视。

      另外,因为电影的叙述因素,影片中制药企业的代表承担了“反派角色”,所以韩寒还在文中特别呼吁大家要理性看待现实,不要被一部电影中呈现的感情色彩所影响。“我不希望观众看完以后把怨恨宣泄在那些研发新药的药企身上。他们不是坏人,这也会歪了这部片子的良苦立意。医疗保障才是我们要去关心的点。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真实的故事所带给社会的贡献也在于此。一部电影,除了非常好看,还能反映人间的顽疾,推动社会的进步,已是额外的荣光。”

 【多说一句】

 橘子和口罩

        口罩和橘子,是电影里重要的意象工具,他们是白血病患者身边的两个法宝,它们的每次现身,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口罩,是用来隔离有菌环境的。起初还只是药贩子的程勇,跟患者们之间只有金钱关系,口罩既是抵御外界细菌的工具,又代表了距离和隔阂,甚至冷漠。而片尾,阳光底下挤挤挨挨的患者们一一主动摘下口罩,目送警车带走程勇,大家用这样的诚意来向“勇哥”致敬。又好比橘子,血液病患者会多吃含维C的橘子,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阶段向程勇伸过手, “来,吃个橘子吧”,起初可能是讨好,后来则是一种亲近和信任。

        这些细节变化就足以催哭观众,但“看哭”并不是衡量好片的绝对指标,当一部作品能在曲终人散时 “治愈”你,才弥足珍贵,比如主动摘下的口罩,和给你吃的橘子,当然了,更治愈的是片尾程勇在法庭上的那段独白,“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给生而为人的无力透出了一道光。

      “2018年,中国开始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 “2002年,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约为30%;2018年,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约为85%。”片尾,字幕上滚动着的这些新闻数据,让大家积攒了百多分钟的戏剧情绪,在这一刻被真实的力量叠加再引爆。大家会庆幸,人间有痛,但我们终究是在一点一滴用善抚慰了痛。  孔小平

| 微矩阵

28365365游戏(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版权声明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