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月下旬,荷花还没开败,就有莲蓬上市了。
莲蓬形好,多子,清香提神。历来为人所喜。鲜莲蓬,“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干莲蓬,带着长长的茎,可做案头清供,别有韵致。因其易碎,自古至今,还有不少仿雕,黄杨木、铜等等材质的都有。
莲藕起源于中国和印度。1972年在郑州大河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两颗莲子,距今已有5000多年。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相关记载。
莲花洁净,出污泥而不染。佛教多有崇拜。“莲界”、“莲舍”、“莲服”以及“莲华合掌”,都是常见的词。
“莲”这个意象,成型于《诗经》,后世学人研究说,它是爱情的象征。后来有吉祥词“花开并蒂”。人们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之兆。
《群芳谱》:“并头莲,晋泰和间(公元366-371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宋书·符瑞志》称:“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权征兴在《中书门下贺神龙寺渠中瑞莲表》中写道:“神龙寺殿前渠中瑞莲花图,其花一茎两房。”不光是专门记录此事,还写了贺表给皇上。
国内种并蒂莲最有名的地方在昆山。昆山有个亭林园,园内并蒂莲,人称“元末古莲”。据昆山县志: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在正仪东亭村兴建园林,引种中亚细亚并蒂莲。有的花茎簇生十三个头。花瓣数千瓣。相传荷池池底铺石板,板上有孔,荷梗从孔中钻出。所以该园后来荒废数百年,并蒂莲也未被挖绝。
1934年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得到一方砚台,砚台底下有并蒂莲图案,并写明此花出于昆山顾阿瑛故居。叶恭绰遂专程赴昆山访莲。据他考证,该园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
不光并蒂莲花是吉祥物,莲子也是。现代人结婚,有些地方新人要喝莲子甜汤,还有些地方要将莲子和枣子花生桂圆一同撒在婚床上的习俗,意谓“早生贵子”。
莲子又称白玉蝉、玉蛹、肉莲等等。杨万里写过一首《莲实》,将莲蓬比作蜂房,把白莲子喻为刚刚羽化的蝉:
绿玉蜂房白玉蝉,折来带露复含烟,
玻璃盆面冰浆底,醉嚼新莲一百蓬。
这首诗后世讹为苏东坡所作。“日啖荔枝三百颗”,“醉嚼新莲一百蓬(也有版本作“圆”)”,吃得都很夸张。
二
莲子的别名特别多。它还有一个被称为“湖目”的异称。这来源于“湖目莲子”的典故。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北魏大臣袁翻曾在一个名叫“莲子湖”的地方举行宴会。席间,有参军张某问他,以前此地制作血羹,为什么都做不了呢,都不能凝固成形。袁翻回答说:那是因为水不对啊,应该改用洛河水!
结果一试果然成功了。当时在座的清河王元怿不理解其中的奥妙,就问袁翻。袁翻提醒说:“可思湖目!”意思是,你就从这个湖名着手去想想嘛。宴会散后,王元怿仍不解,主簿房叔道告诉他说:藕能散血,湖目莲子,故令公思。意思是说,此处的湖泊被称莲子湖,是因为湖中长满了莲藕,由于藕可以使血羹分散不凝固,所以以前用湖水做不成血羹的,现在改用别的河水了,效果就不同了。王元怿听后,默然良久,说: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从此,湖目就成了莲子的另一个代称。
这里提到的血羹,是用禽畜的血做成的羹。血羹一直是热门饮食,到了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有记录:“其余小酒店,亦卖下酒如煎鱼、鸭子、炒鸡兔、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类。”
吃货苏东坡当然也知道“莲目”这个典故,他还在诗中用过这个典故: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木奴,是柑橘。三国时,东吴大将李衡打算置办家产,妻子就是不听。之后李衡密派十数人到武陵龙阳汜洲上盖了房子,种了甘橘千株。临死的时候,他才跟儿子说:“你妈妈不喜欢我置办家产,所以我们家这么穷。但是呢,我州里有千头木奴……”
等到吴末的时候,这一千株甘橘长大结果了,李家因此成为当地鼎盛的家庭。柑橘又称木奴,是从这里来。
三
湘莲、建莲和江西的通心白莲,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莲”。辛弃疾闲居江西带湖期间,吃过不少当地莲蓬,还写下名词《清平乐·村居》,中有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正如梁实秋所言: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子“有好几层皮,有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
莲子清甜,剥出来的莲心却是着实的苦。“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莲心其味清苦,能降压去脂。现在好些小姑娘喝莲子心茶。此外,它还是一味良药。
传说,古代著名驴友徐霞客路经浙江建德里叶村,但见十里荷塘,莲花摇曳。村人介绍,莲心有安神强心之功效,可治失眠。徐霞客请村民送他一些,他托人带回老家孝敬老母。几年后,徐霞客回到老家,发现母亲的病已有好转。从此,只要途经产莲之地,徐霞客都会带些莲心回家。
徐林